一个村十个姓,竟是因为......

晓坑村委会河塘村小组,不足二百人,却有十个姓氏,村子不大,姓氏不少,人们心里总像有一个猜不透的谜。  谜底还得从建村时候说起。明清时期,有一个叫杨福贵的人,在麦㙦东南一带山里打猎。这天,他追寻猎物来到了距麦㙦二十多里的地方,翻过几座山后,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一个山谷,四面群山苍翠,山间盆地绿草如茵,河塘溪流密布如网,山清水秀之地竟无人烟。他想,不分白天黑夜翻山越岭打猎,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不如到这里来种庄稼靠得住。拿定主意后,杨福贵带着老婆孩子,到这里安居下来。

来到这里后,杨福贵夫妻俩披荆斩棘,开出了十几亩田地,种植的粮食棉麻自给有余。儿子大了,随父母开出了更多的田地,手头积攒了钱,翻盖了房屋,讨了媳妇,全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开垦的田地多了,福贵家忙不过来。一天,他去麦㙦赶集,看见不少逃难的人在求人找活干。他想这些人要干活吃饭,家里正缺干活的人,这不是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的好事吗?他看到一个身体壮实的人,大约三十七八岁,带着老婆和一对儿女,便走过去和那人搭讪。得知这人是安徽人,姓邹,家里房子被水冲走了,无处安身,讨饭到了这里。听说福贵请人帮工,满口答应,邹家人随福贵来到了家里。后来,这邹姓人家见这里没有官府的横征暴敛,种自己的田不用交租,也在这里开了不少田地,打算长期居住下来。以后,两家又都到外面分别请来了姓黄、姓周的两户人家来帮忙。到后来,这两家也同样长住下来。再后来,又来了姓鲁的一户人家,这样就形成了有五户、三四十人的一个小村庄。为了过上太平日子,免受官府欺压,他们商定,不得把这个地方说出去,村旁有口荷塘,取村名为荷塘村,后改为了河塘村。  河塘村在群山中,地处偏僻,是一个封闭的山坳,一些人也因躲债避祸来到了这里。淦西界埠有个丁姓人家,租种了别人几亩田,妻子染上重病,常年寻医问药,向主人借了高利贷,打下的粮食交了租谷后,剩下的还不够抵债。主人收回了他的田地,还天天上门催账,没有活路,带着妻子也来到了这里。河塘村人见其可怜,都答应收留了他,这样河塘村人就有了六个姓氏。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河塘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开垦荒地,日复一日地生活着。他们同村不同姓,彼此亲如兄弟,和睦相处,在动乱的社会里,这里成了受苦人一个难得的安身之所。这样的日子过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村里平静的生活才起了一点风波。

刚解放的那年五月,一天上午,村民正往田里去干活。忽然,十几个国民党兵进了村,一见国民党兵,全村吓得鸡飞狗跳,村民掉头就往后山跑。忽然,这伙人轻声喊道:“老乡们,不要怕,我们也是抓壮丁来的穷人,以前和你们一样!”大家回头一看,见这些人手中并没有武器,也不见凶神恶煞的样子,就都回来了。只听一个年长的说:“我们是被打散的兵,想在你们这里种田养活自己,希望村上能收留我们。”看来这些人并无恶意,反正这里地广人稀,大家从前也都是从外面进来的,村民就把它当作是虚惊一场,没说什么,各自干自己的活去了,那些人就这样住了下来。

原来这伙人是同一个连的国民党兵,为了躲避解放军的追剿来到了这里。他们不愿再去找部队打仗当炮灰,回老家又怕被政府镇压,特别是几个当官的,更怕会枪毙,于是把枪埋好后来到了村里。这些人来到后,并没有给村里惹什么麻烦,自己砍树建房子,自己开荒种地,山谷里没有了好地,就在山脚开梯田。这些人干活能吃苦,当年就开出了几十亩田地。在村里,他们待人谦和,说话嘴也甜,叔叔,伯伯、大哥、大嫂常挂在嘴上,和全村人交往也很好。在不断接触中,大家知道了他们的名字。这些人里面除了和本村同姓的以外,还有徐、张、杜、吴四姓。不久,他们穿上了老百姓的衣服,皮肤也晒黑了,和先来的河塘村人没什么区别。

河塘村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来的时间有早晚,大家不分彼此,全村人人参加了土改,每人分得了一份田地;一同参加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后来这十几个人大都在这里成了家,有了儿女,各家分开做了房子,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到此时,河塘村人就有了杨、邹、周、黄、鲁、丁、徐、张、杜、吴共十个姓氏。随着时光的流逝,河塘村人,繁衍不断,到上世纪中叶,人口逐渐发展到一百六七十人。

而今十个姓氏的河塘村人生活在一起,正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设着更加美好幸福的新家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