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的”仨兄弟的共富梦

最美人间四月天。花红,柳绿。草长,莺飞。

江西新干县绿叶果园场平整的机耕道上,曾小松、曾平安、魏爱生三人一瘸一拐,有说有笑,迎着朝阳,一步一步缓慢前行,地上三个巨大的人影里激荡着磅礴的力量,散发着人格的魅力,令人动容。

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是从小落下腿脚残疾,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受尽别人的冷眼。“残疾怎么啦,残疾人也能活得比别人更好!”在他们心里,从没有屈服过命运的安排。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拐的”兄弟们硬是用二十余年的青春,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模样,留下一个时代的缩影。

进城谋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干县城,和中国大部分的城市差不多,城镇化加速,原本生活在农村的人,如潮水朝涌进县城。

曾小松的家在神政桥乡湖田村,距离县城五六公里。曾平安的家在七琴镇钱塘村,距离县城约二十公里;魏爱生的家在城上乡竹溪村,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是三兄弟中最偏远的一个。三个人都是从小腿就落下残疾,地里的农活干不了,书也只读到初中就都回了老家。“崽呀,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呀?”三个人很小的时候就都听到过母亲的这句话。望着母亲一脸的忧虑,才十多岁的曾小松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的人生路来。“农村不行,就往县城跑。”由于靠近县城,曾小松的信息要比魏爱生和曾平安来得快些。看着县城不断增长的人流和不断增加的房子,曾小松心动了,他想,只要勤劳点,城里一定有他的容身之地。

经过几次实地考察,他下定决心来到县城开“拐的”。他快速置办了全部家当:一辆三轮车、一把雨伞,一个水壶。当时县城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拐的”成为了补齐县城交通短板的有效手段,曾小松的生意也做得很好,赚的多的时候甚至一天可以赚到100多块钱,少的时候一天也有20多块钱,谋生不成问题。

魏爱生则是随着“陪读”大军来到县城的。当时新干农村中学大部分撤和并,一些好的生源和资源都集中到县城,有条件的人家都陆续把家搬到了县城。一段时间,县城的房子像疯了一样的涨价,但是越是涨价,买房子的人反而越多,都害怕越到后面越买不起。魏爱生正是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也随着家人来到了县城。“可怜的孩子,城里的生活可不比农村。”魏爱生的母亲不放心儿子往城里闯,为了给儿子留条后路,老人家选择留守农村。“崽呀,我在这里,你在城里混不下去,还可以回来,至少有一条活路。”看着倔强的母亲,魏爱生知道劝不动,只好作罢。

进城一段时间后,魏爱生很快发现,城里的机会还挺多。在朋友的指点下,魏爱生很快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谋生路——开“拐的”。看着儿子一家日子越过越好,还在城里有了房子,魏爱生母亲终于放下了一颗担忧的心,脸上也有了笑容。

曾平安是三兄弟中最晚来新干县城开“拐的”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当时残疾人开拐的已经在新干有一点名气了。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适合残疾人。于是曾平安,在家人的资助下,也买了一辆车子,开始跑“拐的”生意。“我们不求他大富大贵,只要一生平安就好。”曾平安的母亲说,平安从小体弱,吃了不少苦。原本希望老天能够赏一口饭吃就不错了,没想到在城里,反而如鱼得水了,这几年的日子越过越好,对兄弟们联手创业的事情也表现得最积极。

三个人,三个地方,进城谋生的原因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人生,却因为开“拐的”,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由于年纪相仿,三个人平时很谈得来,也玩得来,感情一天天深厚。至今他们在一起开“拐的”已经有10余年了,家也都安在了县城。孩子们都在县城读书,比起他们小时候,日子过得舒坦多了。

“回想起这些年开‘拐的’的生活,一路风风雨雨,很不容易!”曾小松说,“刚开始,我们只是别人眼中到城里讨饭吃的人,满街都是同情的目光。后来,我们成了别人眼中可怜又可嫌的人;再后来,我们成了别人眼中可恨的人……”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兄弟仨眼中都充满了苦涩。

他们也知道,残疾人开“拐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也清楚,残疾人开“拐的”,的确存在不少的风险,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有一次,他们的一个残疾人朋友发生车祸,撞死了人,要赔40万元,可哪里有这么多钱赔,朋友只好去坐牢,被撞的一家人也没有拿到一分钱,造成两个家庭的悲剧。到后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市民的反对,当地政府开始全面取消“拐的”,但事出突然,许多残疾人朋友没有准备好。魏爱生、曾小松、曾平安就代表这一特殊群体,带着大伙一起去上访,向政府部门反映,成功争取到当地政府的理解,给了他们回收“拐的”补偿和延期三年、逐步退出的政策。在县城开拐的的100多个残疾人中,兄弟仨威望最高,是这些人的“主心骨”。大家碰到啥事都会首先想到他们,请他们帮忙解决,三个人也是有求必应,尽量帮着解决。现在大伙最大的希望,就是盼着三人能够领着大伙一起转型做别的事。

这些年,他们三个不断尝试,摆摊卖水果算是其中一条较成功的路子,还带动了十多个“拐的”兄弟一起做,算是解决了部分人的谋生出路。

上山创业

“大家越是对我们信任,我们越是感觉身上的责任重大。”曾平安说,我们也想要转型,不想成为社会的负担和拖累。但路在哪里,毕竟残疾人可走的路还是相对较窄。

魏爱生带着曾小松、曾平安一起来到新余承包水库养鱼,但只能让他们三个人受益,其他残疾人朋友怎么办?

兄弟仨陷入了沉思……

正在这个时候,魏爱生给他们带来了好消息——城上乡路口村有一片果园要转包出去,问他们愿不愿意放弃现在安逸的生活,去山上受苦?没有过多的犹豫,曾小松和曾平安立马答应了下来。得知他们想带着更多的残疾人一起转型创业,果园场老板还爽快地答应他们,十年租金不用一次交清,可以分期付款,为他们的资金压力减轻不少。县残联理事长傅建涛也多次到果园场实地指导,帮助他们申请“阳光助残”项目资金,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城上乡政府也派出工作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扶,助他们扩大规模,做好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

“有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定要做好,也能够做好!”看着百废待兴,长满杂草的果园,在魏爱生、曾小松、曾平安的眼里却到处充满了希望。他们给这个果园场取名“绿叶”,希望所有的残疾人能够像春天里的叶子一样,无论经历多少寒冬,历经多少磨难,终将冲出囹圄,破茧成蝶,迸发无限生机。“绿叶代表的希望,是活力,是冲劲。”曾平安说,是时候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看法了,要让人们知道,残疾人一样可以对社会有用。

他们很快投入到果园的管理中,为了省钱,锄草、打药、翻地……自己能干的事情都是自己干。只有一些需要用力扛和背的事情,才偶尔请人帮忙。

为了方便材料运输,曾平安还自学了开农运车。三个人平时都是住在县城,这段时间是果园管理最忙的时候,于是三个人都住在了果园。一间简易的小平房被他们简单地隔挡后,变成了一个客厅、一间卧室和一间储藏室。山上没有电没有水,条件很是艰苦,也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问题。

魏爱生说,上山之前,他们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对项目可能要承担的风险也做了深入地分析研究。“任何事不可能等你有十分的把握再去做,这样的机会即使有,也不会属于你。”曾平安表示,为了给100多个“拐的”兄弟找一条转型路,冒一点风险也是值得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责任,更是担当。哪怕没有任何义务,三个人还是义无反顾地扛起这份责任。

120亩,这是他们的第一期计划,也是“拐的”兄弟转型路上一块重要的试验田。失败了,损失是只有他们三人。成功了,则会有更多的“拐的”兄弟加入进来,完成土地里“淘金”的梦想。

共富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这是伟大的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中国梦。而在实现这个梦想的伟大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儿”,甚至“名角儿”。

曾小松是,曾平安是,魏爱生是,“拐的”仨兄弟为了更多残疾人朋友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主动扛起肩上的责任。为了残疾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当地政府雪中送炭,给予了他们更多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是“拐的”兄弟们实现梦想最大的底气。

“一公里多的电线,几天时间就搞定了,让我特别感动。”曾平安感慨地说,党和政府的关心总能送到人的心坎里。都说残疾人的梦最难实现,但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因为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新时代,我们要用行动回报党对我们的恩情。

谈及未来的打算,三个人的眼里都放着光。按照他们设想,等这些果树挂果,他们就可以和县城的部分残疾兄弟联手卖水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获得最大的效益。接着开始第二期计划,除扩大种植规模外,还同时实施水里养鱼、岸上种树,树下养鸡等立体化种养模式,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让“拐的”兄弟们都能成功转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的路上,“人民至上”决不是一句口号,“人民公仆”的角色将更加突显。“有事请找我,我来帮您办……”城上乡乡长徐炜荣对于未来的角色定位,认识更加清晰,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 彭建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