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庐陵走出的宰相—— 牛僧孺

■欧阳和德

牛僧孺(779年—847年),唐代著名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是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

牛僧孺与庐陵,看似扯不上边,因为关于他的正规介绍中,并无庐陵经历。但民间传说及多个地方史书上,却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牛僧孺青少年时期在庐陵居住过。

唐会昌四年(844年),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后人贺凭以著作郎的资历,被派往江西吉州的永新担任县令。唐监察御史、著名诗人李远作《送贺著作凭出宰永新序》以宽慰,其中就说道:“今永新之为邑也,僻在江南西道。吾闻牛僧孺之言,与荆楚为邻。其地有崇山叠嶂,平田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其君子好义而尚文,其小人力耕而喜斗。而其俗信巫鬼,悲歌激烈,呜鼓角鸡卜以祈年,有屈宋之遗风焉。”这是目前为止人们所能见到的关于庐陵风俗和庐陵人性格的最早文字记载。牛僧孺如果不是亲自在永新生活过,是不可能描述得那么详细的。

那么,牛僧孺又是怎么流落到永新县的呢?据北宋龙衮《江南野史》记载:“唐相牛僧孺其祖远仕交广,罢秩还至郴衡间,为山贼所摽掠。唯僧孺母子获存,遂亡入江南,止于庐陵禾川焉。迨长为母所训,遂习先业,县之北有山名絮芋,源下有古台,古老传为聪明台,其下有涌水曰聪明泉。古今学者多此成业,僧孺乃舍其上而肄业,迨十数年,博有文学。会母死,遂葬于县之西南才德乡大学里,既随计入长安。以文投吏部韩退之,与皇甫湜大为知遇。”这段记载,出自距牛僧孺时代仅百年之远的北宋,可信度较高。说明牛僧孺在永新“迨十数年”,应在二十多岁才离开永新。

同样,《吉安府志》《吉安县志》《永新县志》《吉州牛氏族谱》等,都有牛僧孺在永新居住的记载。牛僧孺母亲的坟墓至今尚在永新。

此外,吉安县还有关于“指阳渡”得于牛僧孺的多次记载。民国9年《庐陵县志》和民国30年《吉安县志》记载:“指阳渡在29都,龙迁割田五亩施舟。旧传唐牛僧儒葬母永新渡,此日将入,其夫人提钗指日故名。”指阳泷潭族谱中光绪庚寅天河族人汝阳在《江南灞口新建硚亭记》中曰:“指阳渡吾宣一大都会,地志载唐相牛僧孺葬母永新,道经此,日将入,夫人提钗指之日返照,其名实基此由,是观之在唐已号为剧地矣。”

关于牛僧孺夫妇对母亲感天动地的孝顺,后人都有歌颂。

晏壁赋诗曰:“輀车载道恐蹉跎,景迫桑榆奈若何。纯孝可追夸父杖,至诚宛胜鲁阳戈。悲风飒飒吹行道,泪雨淋淋洒逝波。自是紫微终贯日,至今古渡迹难磨。”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明代工部侍郎萧近高赋诗曰:“舟中孝妇动羲和,日驭停鞭返照多。泣血频挥湘竹泪,提钗似运鲁阳戈。九回肠曲河同转,一寸心折石不磨。却笑金棺骨已朽,独留孀节映寒波。”

指阳乡泷潭村也将指阳渡作为该村“八景”之首,其谱有诗赞曰:“万里扶柩最故乡,提钗旧事讵荒唐。哀诚一缕感羲驭,古渡至今说指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