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新干县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通过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以自治优先、道德约束、法治保障的治理方式,协同解决当地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满足村民多元需求,走上新时代乡村善治之路。


乡村善治 关键在党

     乡村工作千头万绪,加强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党支部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者、行动者、示范者作用至关重要。

     新干县自2017年在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十户联创”活动,目前遴选1000名党员中心“户长”,每人联系10户左右群众组成联创网络,“户长”当好社情民意“信息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党的政策“宣传员”,与村民联手共建文明、共创和谐。

      记者来到该县沂江乡东湖村,只见村居民舍清新整洁,房前屋后井井有条。据了解,东湖村是个城中村,位于105国道一侧,村对面是工业园区,村里外来人员数量较多且流动性大,此前出现过外来人员与本村村民发生矛盾等情况,村里的治安压力较大。

     “我们要确保及时掌握突发情况,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东湖村治保调解主任邹小根说。

      东湖村有1300多人,仅凭几名村干部实现全覆盖治安管理颇有难度。该村抓住“十户联创”活动契机,遴选出6名党员,作为党员中心“户长”。户长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排查矛盾纠纷、及时掌握涉稳、上访等苗头性问题。

       有了“户长”常联系,村民也愿意同组织谈心。东湖村村民陈国保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伤了腿脚,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户长”陈建新得知后,为其找到一份较为轻松的工作,每年收入3万至4万元。

      “‘十户联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补齐农村网格化管理存在的短板,党员中心‘户长’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新干县政法委副书记廖彦冰说。

乡村善治 自治优先

       祠堂本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而在新干县潭丘乡中洲村,有一座历经600多年岁月的老祠堂却成为该村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强化自治管理的重要载体。

     祠堂门口的墙壁上,“中洲村老年人协会”“中洲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多个牌匾十分醒目。记者在祠堂里遇到中洲村老年人协会会长邹圣仔。

      邹老今年72岁,党龄50年。他2013年被推选为会长,担任至今。多年来,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化解邻里矛盾,维护村里和谐氛围。

       中洲村是昔日有名的“麻烦村”,曾经宗族势力盛行,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该村依法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了民情理事会、红白好事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自治组织,出台了一系列自治管理章程和村规民约。

      如今的中洲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邹老说,自己很久没有遇到要调解的事了,每天还是习惯性来到老祠堂,和村里的老人聊聊天。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很多公共事务是一些细小事物。事虽“细小”,但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轻视不得。也正因为其“细小”,发挥村民自治的优势就很重要。

      商洲枳壳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在三湖镇堎里村,记者看到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种着枳壳树。据该村村干部介绍,枳壳幼果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以前每年的五至六月,村民会自发捡拾从树上掉落的幼果并出售。在此期间常出现因幼果权属不明引发的纠纷。

      为此,该村村民通过议事会商议,在幼果掉落季节,由村里安排村民统一轮流值守巡逻,统一捡拾、统一销售,收益平均分配。自此后,堎里村再也没有因幼果而产生矛盾纠纷。

以法为准 善用德治

      在中洲村祠堂里,“法治道德讲堂”的横幅正中悬挂。这里刚举办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普法志愿服务活动。四面的墙壁上,图文并茂、诙谐幽默的普法教育内容十分醒目。在中洲村农家书屋,一套名为《法律明白人》的普法书籍被村民多次借阅。

       “我们一直遵守自治是有条件的自治,村民自治要依据法定程序和法定内容开展。”潭丘乡司法所所长董年平说。

       为推动村民依法办事,新干县紧抓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及宪法宣传和“七五”普法等工作。截至去年底,新干县134个行政村共培养“法律明白人”骨干136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法律明白人”骨干共参与法制宣传306人次,化解矛盾纠纷576件。

       在三湖镇堎里村,记者在该村矛盾纠纷调处记录本上看到一则纠纷案例。该村一村民解除婚约后想收回部分礼金,但对方不同意而发生矛盾。

       “这种情况走法律程序很麻烦,可能得不偿失,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湖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李春平说。后经村委会调解,该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在发挥正面示范作用、提高乡村道德文明水平方面,新干县持续组织实施“文明村镇”“道德模范”等主题活动,培养一批德孝典型,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

来源:新华网  ( 崔璐  黄建华 李细兰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